-
-
补天石-花石崖花石崖地处清水县东南部28公里的陇东乡土寨子村,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支峰南坡,海拔1823米,与石门山遥遥相望,距310国道5公里。因山石花纹呈五颜六色,故称“花石崖”,又因此处悬崖峭壁,清流潺潺,树木万紫千红,又名“万紫山”,是佛道教并存的名山胜地。花石崖历史悠久,相传唐代以前,就建有庙宇,北宋重修二台玉皇殿,现存明清石窟二处,内有彩塑、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。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、西崖。东崖峰峦起伏,石崖重叠,向上倾斜。所有建筑都依山取势,逐台修建。可分为雷音崖、玉皇殿、大殿院、磨针殿、补天石等5大部分。从谷底沿山而上,有一巨石,平地
-
仪制令清水县赵充国陵园碑林中保存有一通仪制令碑,高约89cm,宽约67cm,厚约10cm,系白石质材,无背纹。碑中段上部刻有“仪制令”三个大字,右书“贱避贵,少避老”,左书“轻避重,去避来”。据考证,该碑为南宋的交通法规碑,也是目前所知清水乃至整个天水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交通法规碑。据史料记载,《仪制令》起源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,律、令、格、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、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的规定,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,《仪制令》即为这方面的典范。仪制是朝廷颁布的法规礼节,即社会奉行的礼仪制度,令即命令,是根据礼仪制
-
-
-
-
-
-
-
-
-
-